跳到主要內容區

1

劉忠博

ImgDesc

助理教授
⚑ 人社院 E3-404

✆ (037)382744

zbliu@nuu.edu.tw


|學      歷|

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   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    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士


|任教科目|

數位內容導論、文化與數位創意、基礎新聞採訪寫作實習、數位媒體與語文傳播、社區傳播理論與實作


|研究專長|

學術/知識傳播、中國新媒體研究、數位出版產業研究、傳播政治經濟學


 

|教學經歷|

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(2008.9-2013.6)

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(2014.9-2023.9)(中國廣州)

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(2023.9-2024.12)(中國廈門)


|專      書

  •  Liu, Z.B.(2025). Rethink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China: An Approach to Political Economy. London, UK: Routledge. https://reurl.cc/93VR5O
  •  劉忠博(2020)。〈汪琪:從跨文化傳播到本土傳播研究〉,《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2020》,武漢大學出版社,第432-440頁。
  • 汪琪、劉忠博(2012)。〈什麼「集體」?:從華人文化看集體主義與關係主義〉。馮應謙、黃懿慧編:《華人傳播想像》,頁 197-232。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亞太研究所。(香港)
  • 劉忠博(2011)。〈公共化論述的資源與限制:從第四屆董(監)事會的爭議談起〉,林玉鵬(編),《媒體改革 慢慢長路:紀錄與反思(1999-2009)》,頁 151-168。臺北:財團法人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。(臺灣)


|期刊論文|

  • 劉忠博、冼楚橋(2022)。〈媒介化理論與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對話:以學術傳播的媒介化為考察場域〉,《傳播、文化與政治》,15:113-137

  • 劉忠博、郭雨麗、劉慧(2020)。〈掠奪性期刊在學術共同體中的形成與省思〉,《新聞與傳播研究》, 27(10), 95-109+128。(中國CSSCI期刊)

  • 劉忠博、史瑩暉(2020)。〈互動的商品化:付費機制引入知識問答平臺的影響及其意義〉,《現代傳播》, 2: 134-138。(中國CSSCI期刊)

  • 劉忠博、陳娟、邵成圓(2019)。〈中國愛國網紅的民族主義之形成與內涵:以周小平文章的內容分析為例〉。《傳播、文化與政治》,9:31-61

  • 劉忠博(2019)。〈學術出版開放獲取的社會與經濟效益——對英國的學術傳播考察〉,《中國出版》,8: 56-59(中國CSSCI期刊)

  • 劉忠博、刑卉(2017)。〈大數據、科技與媒體未來跨界學術會議的會議綜述〉,《現代傳播》,7:161(CSSCI期刊)

  • 劉忠博(2017)。〈知識商品化下公共期刊資料庫的建構:以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例〉,《國際新聞界》,4: 155-172(中國CSSCI期刊)

  • 劉忠博、楊婉怡、袁曉鈴、曾羽、邢卉、余寒、賀雪竹(2017)。〈什麼是好的資料新聞-中外事件性資料新聞報導的比較研究〉,《嶺南傳媒探索》,2:58-67(廣東省新聞學會優秀論文獎)

  • 劉忠博(2016)。〈從華人觀點再思考集體主義脈絡下的人際關係〉,《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》,5: 1-12

  • 劉忠博(2015)。〈學術論文開放取閱的理論基礎:從知識公有地的觀點談起〉,《國際新聞界》, 4: 83-91.(中國CSSCI期刊)

  • 劉忠博(2015)。〈高等教育系統轉變下的臺灣傳播博士謀職歷程:行動者的經驗述說〉,《傳播研究與實踐》,5(2):31-51。(TSSCI

  • 劉忠博(2014)。〈契合開放精神的新聞學: 讀《資料好神,敘說故事百千樣: 資料新聞學開講》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121: 209-218。(TSSCI

  • 劉忠博(2014)。〈2014繼往開來:傳播研究本土化座談紀錄〉,《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》,5: 1-12

  • Wang, G., & Liu, Z.B. (2010). What collective? Collectivism and relationalism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.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, 3(1), 42-63. SSCI

  • 劉忠博、蔡欣怡(2009)。〈傳播權文獻搜集與分析(1948- 2008)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98: 245-274。(TSSCI

  • 劉忠博(2009)。〈公民記者的啟發、實踐與限制〉,《傳播研究簡訊》,57: 16-21

  • 陳炳宏、王馨儀、劉忠博、馬匯瑩、張錦華、張國良、馬成龍、羅世宏、張美鳳(2007)。〈「教授沒有開的課」- 誰來告訴研究生該如何作研究?〉,《傳播與社會學刊》,7: 1-26。(TSSCI


|研討會論文|

  • 劉忠博(2024, 06)。〈學術傳播的守門人: 中國知網如何影響中國學術期刊的出版〉,「2024年台灣傳播學會年會」,台灣:台灣大學。

  • Liu, Z.B.(2019.06). Making science: The reflection of the “fake Science” paper publishing market in China: Based on Jeffrey Beall's “Black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”,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hap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,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, HKAECT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, Hong Kong.

  • 劉忠博(2016.12)地方限定的國際接軌:從中國大陸傳播研究的國際/英文發表談起(2010-2015)中國市場的誘惑與挑戰”, 臺灣:世新大學。

  • 劉忠博(2016.10)。〈社會創新的障礙與突破:以英國知識傳播政策的轉變為例〉,數字知識傳播與國家文化創新”, 上海:復旦大學。(會議論文集)

  • 劉忠博(2016.06)。〈(新聞傳播)學院在傳統媒體轉型中的角色:以廣州華南理工大學與《羊城晚報》的合作為例〉,“2016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”, 臺灣:中正大學


 

中國高校/廣東省政府研究計畫

  •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:學術傳播背景下英語文獻中的廣州城市研究(編號:2019GZGJ14

  • 廣東省科技廳科研項目: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的科普傳播及其限制:廣州與臺北的公共圖書館之比較研究(編號:20150705)

  • 華南理工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案:知識傳播如何襄助社會創新?以歐盟與英美的知識傳播政策為思考脈絡-兼論兩岸三地(中、港、台)的知識傳播政策(編號:2015BS21)


翻譯

  • 葉宗顯,丘忠融,劉忠博,洪媖琳譯(2013)。《社會研究方法指南(上冊)》。臺北:韋伯 Alasuutari, P., Bickman, L., & Brannen, J.[2008].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s.London, UK: Sage.

  • 劉忠博、張可婷譯(2012)。《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(下冊)》。臺北:韋伯。(原書:Seale, C., Gobo, G., Gubrium, J.F., & Silverman, D. (Eds.), [2004].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. London, UK: Sage

  • 施盈廷、劉忠博、張時健譯(2011)。《反身性方法論》。臺北:韋伯。(原書:Alvesson, M., & Skoldberg, K.[2000].Reflexive methodology. Thousand Oaks, CA : Sage.

  • 蔡欣怡、劉忠博譯(2008)。〈泰國媒體改革之系譜學及其論述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97:231-256。(TSSCI


產學合作

 

  • 劉忠博(2016.04)。〈性格·溝通·信任——中國線上擇偶數據報告》,《羊城晚報智慧資訊大數據報告》。網址http://news.ycwb.com/2016-04/13/content_21782218.htm

  • 劉忠博(2017.01)。〈挖掘看不見的知識經濟:高校、知識生產與社會創新〉,《羊城晚報智慧資訊大數據報告》。網址http://news.163.com/17/0112/07/CAIH8GJN00014AEE.html

 

瀏覽數: